近日帶著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踏上旅程,在睡眼惺忪、在夢醒時分、在去程與回程的飛機上,反反覆覆來來回回不停翻閱,突然有所領悟時,便抽出機上座位的清潔袋隨手將重點記錄下來,愈翻愈皺、東翹西翹的一本小說還是沒有讀透,但讀得透嗎?作者有意讓我們讀透嗎?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馬爾堡鎮外,人在斷崖上不畏強風和暈眩俯視暗影幢幢,在團團纏繞的網中,在團團交織的網中,在月光映照的落葉地毯上,空窗遺事......是哪一個故事未完待續?渴望聆聽完整故事的他開口詢問。」
一次又一次沈入書中情境後,只真切感受到,如此不按牌理出牌的探索過程異常迷人,雖說為十篇各自成趣的小說組成,沒有結尾只有引人入勝的開頭,主題遍及懸疑、混亂、內省、存在、暴力、焦慮、情慾等到末世毀滅,看似毫無關聯性的各篇名稱又足以拼湊成另一個起點。卡爾維諾刻意選用的第二人稱「你」皆指讀者,由讀者觀看讀者追尋結局的下落,有時夢見在我旁,有時忽覺在他鄉,「你」打從一開始就是朦朧不清的,我們猝不及防從一個情境進入下一個情境,眼前看到的盡頭根本不是盡頭,某個瞬間突然發現,結局究竟為何似乎也不再重要,宛若柯恩兄弟《西部老巴的故事》,也如 Switch 一道道馬力歐派對的關卡,用意不在阻撓你破關,而是於交錯時空中再現超越虛實界線又可以被共同分享的閱讀樂趣。
一本書編得用不用心,評判標準之一當然就是正文之外收錄的相關文章與導讀,這些資訊足以讓我們對這部作品有著更加深入而透徹的了解。楊照老師在推薦序中寫道,卡爾維諾透過一場失去方向感的文學冒險探討關於小說閱讀的本質,其中分成四個層次,分別為情節對讀者的重要性、閱讀的可能方式、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連結、以閱讀經驗為真正主軸,最後收在浪漫小說的未完待續,首尾完美輝映,我們確實都活在一個故事有開頭沒結尾的世界裡,誠如作者自己所言,《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失望邊緣畫出一個空白區域,讓「拒絕認識」世界的態度有處可去。
「有時候我想我準備要寫的那本書的素材早已存在:已被琢磨過的想法、已被說出來的對白、已經發生的故事、已經看過的地點和場景。那本書不過是把未被書寫的世界轉化為文字的結果。但有時候我又覺得我要寫的書和已經存在的事物只可能彼此互補,書是未被書寫的世界的文字部分,其素材應該是所有不存在而且以後也不存在,除非書寫出來才存在的一切,可是一但存在便隱隱約約感覺到一種因自身不完整而生的空虛感。」
書末喬凡尼拉博尼文章提及維多里尼說卡爾維諾「從充滿童話色彩的寫實角度切入,或從充滿現實考量的童話角度切入」,私以為這是作者最迷人之處,你如何看待書本,就會如何認識世界,這些故事並非沒有結局,只是你是否視之為句點,古今中外的所有故事或長或短沒有一個能真正為每一位出場人物妥善收尾,寫出來的往往都是為讀者或觀眾而設計,並非真正的目的地,與其被動接受單一結局,不如主動追尋屬於作者與讀者的視野,拉得愈高,就愈能看見真實。
卡爾維諾打破層層框架後於第十一章勾勒的總結極其美好,從幾位素昧平生的讀者之口,傳遞閱讀之於自己的真正,有人表示閱讀是斷斷續續的片段過程,有人覺得閱讀是營建工程卻永遠能得到新收穫,有人認為每一本新書都是過去所讀的集合體,也有人視之為記憶回音、起動想像力與結局之外的空間,在漫長的夢境裡,我們踏上名為閱讀的旅程,愛、命運和人生無限延伸緊實纏繞,那份無邊無際的浪漫存在於字裡行間,文字所創造出的虛空對愛書之人就是幸福的終極意義。